众所周知,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承担起了重任,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为王朝的稳定和安宁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他在位八年后却被朱祁镇轻易推翻了,甚至连明朝迁都后的明十三陵也无法继承。那么,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祁钰继位名正言顺
朱祁钰的继位是在土木堡之变后,当时朱祁镇被俘,孙太后和大臣为了避免国家的动荡和怀疑,正式请朱祁钰登基。需要注意的是,朱祁钰最初登基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愿。此外,朱祁钰的登基符合了古代帝王继位的正式流程。在古代,帝王的继位通常以前一位帝王的遗诏为依据,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太后的谕旨也是正式的参考依据之一。
而朱祁钰登基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突发事件。由于朱祁镇被俘,国家失去了君主,这容易引发外敌的忌惮,导致国家陷入动荡和混乱之中。尽管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已经是太子至尊,然而在土木之变发生时,朱见深只有两岁,面对外敌环伺的局势,让一个两岁的孩子登基实际上是将明朝推向了灭亡的道路。因此,大臣和孙太后决定让当时监国的朱祁钰登基。
此外,孙太后亲自下旨,正式册封郕王为皇帝,并尊其为太上皇帝。然而,尽管朱祁钰登基的合法性得到了确认,《明史》中记载,事实上孙太后在同意朱祁钰登基时还附加了条件。根据《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太监金英奉皇太后的圣旨,立下了皇太子的身份给朱见深,即朱祁钰在孙太后去世后必须将皇帝的位子还给她的亲孙子朱见深。这样的条件设定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隐患。尽管朱祁钰登基时形势紧迫,但这样的限制使得他的皇位最终易于被推翻。
朱祁钰不想迎回朱祁镇
朱祁钰登基后,一些大臣常常提及将朱祁镇接回来的事情。这些言论让朱祁钰感到困扰,毕竟他本来并不渴望成为皇帝。然而,他被劝说以国家大局为重,并最终接受了皇位。出人意料的是,他在位期间表现出色。他支持于谦成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并且将大明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尽管朱祁钰一开始不愿成为皇帝,但他努力适应皇帝的生活,并一直以兢兢业业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
然而,大臣们经常向朱祁钰提及朱祁镇,而孙太后明里暗里也会送衣物给朱祁镇,并不时向朱祁钰传达消息。长时间担任皇帝,谁愿意轻易放弃权力呢?尽管如此,朱祁钰最终不得不同意迎回朱祁镇。然而,朱祁钰对迎回朱祁镇的态度引起了朝中官员的不满。在古人的观念中,兄弟之间要友爱,兄长要尊重弟弟,孝顺和悌道非常重要。朱祁钰的行为明显违背了这一宗旨。
朱祁钰幽禁朱祁镇
然而,作为皇帝,朱祁钰并不能完全凭借个人意愿做出决定,尤其是涉及朱祁镇这样亲兄弟的事情。考虑到两人之前的良好关系,朱祁钰同意接回朱祁镇。
然而,一旦朱祁镇回到皇宫,朱祁钰开始对他进行监禁。尽管一开始表现出兄弟情深,但随后朱祁钰将朱祁镇软禁起来,甚至砍伐了他所居住地区的树木,以防止他与外界勾结。这实际上让朱祁镇从瓦剌的监狱转移到另一个牢笼中。朱祁钰最初拒绝接回朱祁镇已经引起了朝臣们的不满,而将他软禁起来更加加剧了对朱祁钰的不满,尤其是孙太后。
朱祁钰废掉朱祁镇的儿子太子之位
然而,真正让人对朱祁钰彻底失望的是他废除朱见深的太子地位。前文提到,孙太后同意朱祁钰登基的条件之一是在他去世后将帝位传给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然而,朱祁钰却废黜了朱见深的太子地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触犯了孙太后的重要原则。
历史常常充满意外,尽管朱祁钰经过巨大努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但结果却出人意料。他的儿子成为太子后不久,不幸夭折。这一事件引起了朝中的议论,人们传言太子之死是由于朱祁钰对朱祁镇不公平,违背诺言另立太子所致,因此官员们对朱祁钰的看法变得更加负面。
朱祁钰重病
历史似乎在戏弄朱祁钰,他的儿子去世后,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一直未能再生育子嗣。这个失去太子的悲痛也逐渐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朱祁钰病倒了,许久都无法继续参加朝政。直到某一天,他病重的模样被一个官员目睹到。
然而,这位官员对于朱祁钰的做法并不支持,他看到朱祁钰重病的样子后,产生了一种信心。他开始与其他朝臣取得联系,共同向孙太后请旨,恢复朱祁镇的帝位。孙太后早就对朱祁钰心生不满,甚至向他们传达了意愿,支持他们扶持朱祁镇重新登基。《明史》中的记录 “石亨谋夺门,密白于太后,许之”,明确展示了孙太后在这个事件中的角色。
朱祁镇的复位相对容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太后先前与朱祁钰的约定,即必须将帝位传给朱见深。这一约定给天下臣工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朱祁钰虽然合法地继承了皇位,但他只是替代朱祁镇成为皇帝,而帝位的继承权仍然属于朱祁镇一脉。
朱祁钰废黜朱见深的行为让天下臣工认为他作为一国之君,违背了自己的承诺,甚至违背了太后的旨意,丧失了信誉,也不尊重孝道。再加上他长期幽禁朱祁镇七年的事实,更加引发了官员们的不满情绪。在古代社会,重视礼仪和”五伦”道德观念的时代背景下,朱祁钰的行为可以说是自毁前程。因此,他去世后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被追赠谥号”戾”,甚至连皇帝的庙号都没有,当时没有人反对这样的处理方式。毕竟,明朝的文官们敢于批评皇帝,不反驳就意味着默认了这一决定。太后和群臣的反对,加上朱祁镇复位的正当性,才使得朱祁钰被轻易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