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长辈、关爱幼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每个家庭都期望长辈能够健康长寿,这也是子女们所期盼的,正如我们的先辈所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极其重视孝道,如《二十四孝》中的感动天、芦衣孝母、拾葚供养、卖身葬父等故事,无不彰显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崇高价值。
然而,关于老人的观点,我们的先祖曾经说过:“老而不死是为贼也”。
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记录在《论语·宪问》中: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句话的含义是:
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有一天,原壤迎接孔子时坐在那里叉开双腿。孔子看到这一情景后感到愤怒。
孔子非常注重礼仪,所以他责骂原壤说:
“你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成长后也没有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成就,老而不死,实在是个害人之辈。”
说完后,孔子用手杖敲打了原壤的小腿。
然而,从孔子的话中实际上并没有责骂老年人的意思,而是在指责那些老年人缺乏道德品行的人。
当然,对于这样的老人,我相信每个人,包括很多老年人自己都不喜欢。
如果一个人在年老后依然没有体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这对于子女和他自己来说都是一种悲哀。
“老人无德,祸连一家”是国学大师所说的一句名言,因此“老人不死为贼”这样的说法也是指的那些没有道德品行的老人。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老而无德”的老人。我将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久前,在某个省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老人因为一个年轻人不给他让座,连续给年轻人抽了四个耳光后,突然猝死。而老人的家属随后提出了50万的索赔要求。
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位小伙子可能是因为工作疲劳,在车上打盹。
不一会儿,一位老人从站台上挤上了公交车。老人上车后四处看了看,却没有找到空座位,因此感到不满意。
老人走到一个年轻人旁边,对他说道:
“你难道没看到我这个老人站在这里吗?你为什么不给老人让座?”
由于老人的口气不友好,年轻人也出言回应:
“后面还有座位,为什么我要给你让座呢?”
老人没有想到年轻人会反驳,于是情绪激动地开始咒骂,并突然抬起手,给了年轻人一个耳光。
受到耳光后,年轻人虽然很愤怒,但他决定不与老人争执,认为少惹麻烦为好,所以没有还手。
然而,这个老人并没有罢休,他误以为年轻人好欺负,连续给了他另外三个耳光。
尽管年轻人感到委屈,但他仍然冷静地没有还手,提前下车了。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年轻人下车后,老人竟然在车厢内嘴里咒骂着突然昏倒,最终猝死了。
事情发生后,老人的家人将年轻人告上法庭,并要求向年轻人索赔50万。然而,邪恶最终被抑制,法院驳回了老人家人的索赔要求,而老人及其家人的行为也受到了大家的唾弃。
因此,可以说,“有德的老人将给家族带来繁荣,而无德的老人则会给家族带来毁灭”。如果老人品德高尚,他将成为家庭的福源;相反,如果老人品德败坏,他将成为家庭的祸根。
在前面我们理解了“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义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当父母活到九旬之高龄时,对子女来说是福还是祸吧。
①“寿高则多辱,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也是无奈之言。
虽然照顾年迈的父母是子女的义务,也是一种美德,但子女们也会面临压力,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孩子以及自己的生活。
因此,即使是平时孝顺的儿女,在面对长期卧病在床的父母时,难免会抱怨一些。
毕竟,在现实社会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金钱的支持。如果只是陪伴在父母身边而无法赚钱的话,家庭的财务状况可能会更加拮据。
正如谚语所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没有经济支撑,父母与子女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对子女们来说,这也是不利的现象。
因此,寿高则多辱,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九旬高龄的父母来说,如果他们依然健康活跃,这将对子女们起到最大的帮助。
②每个人都会经历老去,尊敬父母是最重要的美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事实上,父母也并非容易的存在。母亲怀胎十月,辛辛苦苦地将我们培养成人,所以他们是我们一生中最伟大的恩人。
对于恩人,我们必须懂得感恩,尤其是对待父母。正如谚语所说,“羊羔都能跪乳,乌鸦尚且反哺”,这是作为人的基本准则,我们必须孝敬父母。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因此,作为子女,我们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为他们着想。
如果我们有能力,就尽全力孝顺他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也要陪伴在年迈的父母身边,这样做到无怨无悔就足够了。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曾经说过:
“积金于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实际上,当父母年过九旬仍健在,对子女来说是一种福气。在现实生活中,首先需要有道德品质,才能发展出丰富的德行,如果失去了道德,生活将失去意义。
因此,让父母长寿成为一种“福气”,而非带来“害处”,这需要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在父母还在世时,我们应该更好地对待他们,这是十分重要的。